什麼是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

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備受熱議,這是有充分理由的。不過,Dolby Atmos這個話題稍微有點複雜。許多用戶對深入研究沉浸式音頻,尤其是Dolby Atmos及其特性望而卻步。因此,我們想透過這篇更詳細的文章,為大家深解析這個話題。
我們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整理各個方面,讓大家深入瞭解沉浸式音頻的現狀與未來。說不定不久後,你們自己也會成為Dolby Atmos的創作者。沉浸式音頻就是未來,Dolby Atmos亦如此。如果你們想成為這個未來的一部分,那麼是時候更深入地探究這個話題了。

Dolby Atmos是為誰設計的?
Dolby Atmos究竟適合哪種音樂風格?答案簡單明瞭:適合所有風格。
不過,根據音樂類型的不同,在Dolby Atmos下進行製作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此外,其應用可能性的挖掘方式也各不相同。對於古典音樂或現場音樂,重點主要在於還原真實的聲學效果,或者將聽眾帶入虛擬的音樂廳或音樂演奏廳。而像從暗氛圍音樂到電子舞曲等嘻哈音樂或電子音樂,則採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在這些音樂類型中,可以更多地運用3D 效果。

從單聲道到環繞聲
在回答“什麼是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弄清楚沉浸式音頻或3D音頻背後的原理。隨著時間推移,聽眾端的音頻播放方式不僅發生了變化,而且有了顯著提升。起初是單聲道,接著是立體聲。在21世紀初環繞聲播放格式非常流行。在環繞聲模式下,聲音並非僅從前方傳來,而是由佈置在聽眾周圍空間的揚聲器發出。這使得比如音樂會或電影的聲音聽感真實得多,因為聽眾彷彿置身於場景之中。
通常情況下,環繞聲系統會使用五個或六個揚聲器,它們在空間中環繞著聽眾進行佈置。這裡存在一種特定的佈局,被稱為5.0或5.1聲道:前方左右各有兩個揚聲器,中間還有一個揚聲器,即中置揚聲器。另外的揚聲器則放置在後方或側面。此外,在5.1聲道的揚聲器配置中,還有一個超低音揚聲器,用於播放人類耳朵無法辨別方向的低頻聲音。因此,僅需一個超低音揚聲器即可。原則上,在環繞聲系統中,也可以在側面或後方設置更多揚聲器,例如 7.1 聲道和9.1聲道的配置。通過增加揚聲器的數量,聽眾聽到的聲音會更加逼真。在5.0或 5.1聲道播放特定方向的聲音時,可能會出現聲音空白區域,而更多的揚聲器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3D音頻
但這還不夠。環繞聲在某種程度上屬於2D音頻,因為該格式無法呈現來自上方的聲音。即使在有古典管弦樂隊的音樂廳裡,聲音也並非僅來自舞台。觀眾的聲音,比如掌聲,聽眾能感知到是從自己身後和旁邊傳來。此外,聲音會從側面牆壁、後方,當然還有天花板反射回來。基於這些原因,在聲音佈置上需要額外增加第三個維度:對於3D音頻格式,會額外添加頂部或天花板揚聲器,通常是兩個或四個揚聲器。不過也有配備六個頂部揚聲器的格式。家庭應用中典型的 3D 音頻發聲格式有5.1.2、5.1.4、7.1.4 以及用於錄音室中要求特別高的3D音頻監聽的9.1.4甚至9.1.6。到目前為止,在揚聲器播放格式中,由於增加了第三個維度,我們提到的是3D音頻。但也經常使用“沉浸式音頻”這一表述。原則上,二者指的是同一回事。唯一的區別在於觀察角度。“3D”涉及三個空間維度,也就是說這是對事物的一種物理描述。而“沉浸式(Immersive)”強調的是聽眾置身於場景之中,重點在於聽眾如何感知聲音。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 揚聲器佈局

5.1.2設置

5.1.4設置

7.1.4設置

搭建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揚聲器系統有多種方式。最基本且實用的配置是5.1.2聲道。不過,在音樂製作的錄音室領域,這種配置幾乎很難見到。在錄音室中,5.1.4聲道無疑是最為普遍的。7.1.4聲道也較為常見。相比之下,9.1.4聲道幾乎只出現在古典音樂錄音室中。
我們來看一下這三種配置的示意圖。圖中揚聲器編號如下:
2 代表左右聲道揚聲器,3是位於前方中央的中置揚聲器,4是超低音揚聲器。其他數字標識環繞揚聲器;數字最大的揚聲器始終是頂部揚聲器。標有數字1的位置表示聽眾的最佳位置。

從側面看,頂部揚聲器的安裝角度在佈置上也有一定的靈活性。

我現在需要為我的錄音室購置新的揚聲器嗎?
如果有這個意願,而且你只想透過揚聲器聆聽,那麼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一個特別有趣的方面是,在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系統中,透過耳機也能實現空間音頻聆聽體驗,在音樂製作錄音室中,雖然有一定限制,但同樣如此。這意味著,要開啟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製作,你不一定非要像以前用兩個揚聲器,現在就得馬上換成七個或更多揚聲器,而是可以先通過耳機進行Dolby Atmos作品的創作。這樣一來,也能保證在移動狀態下進行項目工作。
我們稍後會更詳細地探討這個專業術語“雙耳錄音技術”,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有趣的點,不僅對創作者來說如此,對消費者或音樂聽眾而言更是如此。如今,很大一部分音樂消費者透過耳機聽音樂,而你也能透過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享受沉浸式音頻。
總而言之,杜比全景聲既支持多種揚聲器格式,也支持通過耳機播放。因此,杜比全景聲具有廣泛的適用性,這也是它如此普及的原因。無論是大型家庭影院配置,還是在地鐵里用智能手機聆聽,Dolby Atmos都能適配各類終端設備,實現沉浸式音頻無處不在。

Deep Dive深度探索 —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背後的秘密
這一切聽起來都很棒。但問題是:“Dolby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Dolby Atmos背後的秘密在於“對象”。在錄音室音頻技術中,我們總是從聲道以及傳統的立體聲輸出母線的左右聲道聲像定位來考慮問題。對於Dolby Atmos家庭版,也有母線。它們被稱為“床聲道(Bed)”,是沉浸式的,也就是多聲道的。至少有一個 7.1.2 格式的基礎床聲道。各個聲道都可以路由到這個床聲道上,並且每個聲道都有一個聲像定位器—不是針對立體聲,而是針對7.1.2聲道。也可以創建更多的床聲道,但最大尺寸或格式為7.1.2。這意味著透過床聲道最多只能呈現兩個高度聲道揚聲器,因此在高度上只能有限地放置虛擬聲源。在床聲道中,最多只有在上方的左右兩側,而沒有在後方或前方的上方。因此,當需要更精確地定義一個聲源,特別是在高度感知方面時,對於Dolby Atmos家庭版來說,就必須採用另一種方法。
與其將一個聲道路由到基礎床聲道或其他床聲道不同,我們可以將一個聲道變成一個對象。可以說,一個對象就是一個帶有信號的聲道,再加上關於虛擬聲源在空間中放置位置的信息。這裡我們也可以說是虛擬空間中的3D坐標。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更精確地描述聽眾視角下的聲音方向。此外,這些對象還可以移動,具有動態性。為此,只需記錄或自動生成對象坐標即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會提到所謂的元數據。借助這些對象,7.1.2床聲道中高度聲道受限的問 題也能得到解決。
在主要涉及空間音效呈現的音樂製作中,人們常常選擇一個 7.1.2 基礎床聲道,並搭配四個代表四個頂部揚聲器的對象。在特定條件下,這樣就可以省去其他對象。尤其是在古典音樂製作中,人們會選擇這種方式。但在現代音樂製作中,創作者自然希望充分挖掘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和沉浸式音頻的 3D 潛力。因此,使用對象是這裡更受青睞的方法。
總體而言,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可使用128個“聲道”。僅7.1.2 基礎床聲道就佔用了10個聲道。這樣一來,還剩下 118 個聲道可用於其他床聲道或對象。

Dolby Atmos 藍牙耳機推薦:
beyerdynamic AVENTHO 300旗艦藍牙耳罩式耳機,採用德國製造STELLA.45發聲單元,擁有5級降噪,支援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和精準頭部追蹤技術,長達50小時續航力,並支援配戴檢測功能,隨時隨地開啟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之旅。

 查看商品https://reurl.cc/xN0aOb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